查看原文
其他

杨绛:你的烦恼是因为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曾有一个年轻人十分崇拜杨绛。

高中快毕业的时候,他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对她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
  
杨绛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

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句子外,杨绛的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弊病: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
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思考而不读书,会陷入困局而不自知。
多读书方能明智,正如梭罗所言,书籍是世界珍贵的财富,是世世代代和一切国家最好的继承。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已相继去世。

《我们仨》只剩她一个。



杨绛先生半生坎坷,吃尽了命运的苦头,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自暴自弃,但她没有。

“越是难熬的时候,人越要体面。“先生如是说,也如是做。

唯有灵魂的体面,才能从容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和苦难。

1945年日本战败前夕,行动异常猖狂,经常无端逮捕居民,很多人被抓进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一次,轮到了杨绛,她被通知去日军宪兵司令部一趟。

全家都非常紧张,钱钟书更是一晚上没睡着,杨绛却镇定如常。



第二天早上,她吃过早饭,穿了身黑衣,带了本《杜诗镜铨》就出门了。

到了宪兵司令部,她坐在会客厅,旁若无人地读起书来。

日本人来了之后,见她如此淡定,甚是惊讶,问了她几个问题就让她走了。

面对人生的种种遭遇,她说:“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这份冷眼旁观的豁达,让她熬过了最难的那些年后,又以难以想象的坚强,相继熬过了丧女之痛,丧夫之痛,一个人优雅余生。



96岁时,她出版《走到人生边上》,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人生实苦,终其一生,都要不断地修炼灵魂,完善自我。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不是命运的波澜,而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样的人生态度,才算得上高级人生。

面对生活的大起大落,有人躁怒无常,有人从容不迫,其中的差别是读书造就的。

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读书并不能直接解决生活中困扰你的问题,却可以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我们的气质和修养。

年轻时,读书让你触摸到更大的世界;
为人父母后,和孩子一起读书,陪他一起成长;
年长后,读书成为你一生的底气。

2021已悄然而至,新的一年,送金装银装,不如送自己一次优雅的自渡,一次了不起的成长。


( ▲点击上图可阅读 )


假期来临,但阅读不停歇。
捧一本书,回归内心的平和与安静,充实阅读的纯碎和愉悦。
送上一份阅读书单,好书一起读。


Top 1 

无处安放的同情

【德】汉宁·里德(Henning Ritter)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B0/L29


内容简介


全球化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传媒技术足以将灾难的现场在视觉和听觉上带到我们身边,是否会让我们对不相识的他者产生一种 四海之内皆兄弟 式的同情呢?


网络社会中,有种奇怪的现象: 

有人在网上评论某些事时,慷慨激昂,占领道德高地;可现实中,却非常冷漠。


互联网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却也绑架了我们的情绪。我们常常难以对身边的人表达爱与关心,却不断向陌生人展现我们的善良。


为什么我们总会被网络上的坏消息牵动着情绪?为什么我们难以在生活中展露爱与关心,却可以在网络上轻易挥霍我们的善良?


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不愿对身边的不幸伸出援手。


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渠道,更应该警惕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键盘侠。

 

这种“无处安放的同情”如今在整个世界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西方国家所谓的“政治正确”,越来越引发了大量争议与质疑——


明明是为了少数群体的“同情”与关照,却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国家、文化发展的活力,甚至演化成另一种专制的力量。


互联网的诞生,本意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但很多时候“拿着手机更多体会到的只有情绪快速转,转到麻。屏幕一黑,首先涌起的往往是空虚。”

 

网络似乎并未将人心链接起来,反而更疏离了。我们忘记了自己需要“邻人”,需要身边的人,去建立切切实实的联系。毕竟,我们置身于生活之中,置身于人之中。

 

“我们不应该害怕爱别人,不应该害怕被别人爱,不应该害怕说出来。”

 

这样,我们的心才能真正得到安放。


Top 2 

活着

余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Y75


内容简介


《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一生,亦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凝缩其间。


《活着》出版25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到今天,已被译介至英、法、德、意、日、韩、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内外多个文学大奖,余华也凭借这部作品于2004年获得法兰西艺术和骑士文化勋章。


25年后重新修订出版,相信《活着》仍然会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精神内核,击中我们每个人的心。


Top 3 

两京十五日 (全2册)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3/M148


内容简介


《两京十五日》是马伯庸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


本书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史书中的寥寥几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匆匆数句记载,谁才是真正的书写者?


千里长河,星夜奔驰,四面楚歌,命悬一线。太子这一场沿着大运河的极速奔跑,跑出了皇权与民意的博弈,跑出了宫闱与官场的心机搏杀,跑出了纠葛数十年的复杂恩怨,也跑出了从崇高到卑贱的幽微人心。


这是一个小捕快、一个女医生、一个芝麻官和一个当朝太子的心灵之旅,一幅描绘明代大运河沿岸风情的鲜活画卷。


Top 4 

霍乱时期的爱情

(哥伦比亚)加西亚 · 马尔克斯 著

南海出版公司

索书号:I775.45/M143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哥伦比亚,疯狂的爱情如霍乱一般横行。意外死亡的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上,他的妻子无比悲伤,却迎来了一位出乎意料的客人。


她曾经的恋人弗洛伦蒂诺出现并告诉她,半个多世纪后,他还在等她。


一切都始于多年前偶然的一瞥,年轻的接线员弗洛伦蒂诺对费尔米娜一见钟情,二人私定终身,却遭到费尔米娜父亲的反对,感受到恋情虚无的费尔米娜离开了他。五十多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再次宣布他不变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


马尔克斯曾说:这一部是我ZUI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


Top 5 

哲学入门 : 有趣有用的96个哲学知识

米苏 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索书号:B-49/M59


内容简介


多数人都热衷学习专业知识,因为它是谋生手段和就业技能。然而对于哲学,却鲜少有人乐意琢磨,总觉得它是一门枯燥的无用之学。当然,哲学无法直观地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哲学教会我们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换而言之,缺少了哲学思辨能力,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像散落在地上的铜板,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水平,而无法高屋建瓴。 


事实上,哲学离我们并不远,我们的生活时刻都充满了哲思。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把哲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让大家意识到,许多哲学问题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许多生活中的迷雾也可以借助哲学变得清晰。


作者米苏认为:哲学只是看起来很严肃,其实是一个自由欢快的天堂。读懂了哲学,才能挣脱束缚,去过真正好的、自由的、有意义的生活。


Top 6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K209/M148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简练、生动的两千年中国通史。


作者打破了以往或按朝代、或按人物、或按事件的写史逻辑,从「王朝的德性」这一新颖角度出发,上起战国秦汉,下至晚清民国,梳理出一条暗藏于成王败寇历史卷轴中的「受命于天」王朝更替论,让刻板的历史碎片鲜活了起来,初看捧腹笑翻,再看掩卷长叹。


书中既展现了秦、汉、三国、隋、唐、宋、元等众人熟知的历史朝代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讲述了前赵、前燕、前秦、刘宋、后周等并不起眼的政权的兴衰故事。在谈笑风生中,说尽历史背后的荒唐与无奈。


Top 7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陈磊 著

文汇出版社
索书号:K209/C469


内容简介


看半小时漫画,通五千年历史,用漫画解读历史,开启读史新潮流。


仅仅通过手绘和段子,陈磊(混子哥)就捋出了明清历史大脉络:明朝皇帝大多逃不开三件事——跟外敌斗、跟奸臣斗、跟内乱斗;清朝皇帝个个都很努力,但依然挡不住世界改革的浪潮……


掀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每一页都有历史段子,每三秒让你笑翻一次,而手绘的帝王将相、豪杰枭雄总是呆萌又可爱:朱元璋、张居正、魏忠贤、努尔哈赤、慈禧太后……全都和你我一样,有优点和缺陷,有朋友和敌人,他们在历史关键节点迸发出的惊人能量铸就了五千年的精彩中国史。


其实这是一套严谨的极简中国史!翻开这套书,在笑出腹肌的同时通晓历史。


Top 8 

谁在看中国画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著 ; 梁霄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212/K36


内容简介


当我们趋之若鹜地排队去看《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展、国宝级的书画展,其实大部分人也只是停留在“亲眼一睹国宝”的层面,具体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似乎也没什么。


林语堂说“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里藏着中国人所有的审美基础。”


那么“中国绘画”到底怎么看?中国绘画“又有着什么不同的含义呢?


作为中国绘画研究者的牛津教授柯律格匠心独具,打破人们对中国和欧洲艺术传统的轻率预设。


将他渊博的学术造诣、对研究对象的精深识见,以及对艺术市场的历史和中国艺术收藏情况把握熔于一炉。以优雅热情的对话文风、清晰明确的论辩,探索了“中国绘画”这一现代概念的生发演变。


从全球史看200余幅传世画作,中国画的观看之道。


柯律格以纵贯500年、横跨东西洋的广博识见,从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五类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出发,探讨不同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形塑。


这是一部融贯东、西方的中国艺术史。在讨论中国艺术观看者的变化时,柯律格强调,中国文化中意象的多样性,使我们无法明确概括出“中国绘画”的构成。


探索艺术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使我们对“中国绘画”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变革产生新的认识。



阅读是个体性的,你可以把阅读做消遣,你可以把阅读作为对于自我和世界边界的拓展。你可以把阅读作为保存柔弱的自我的一片飞地,也更可以把阅读作为生命与心智生发的燃料。


但终究只要你读下去,你就会发现阅读是这个世界最奢侈的一件事


无论你置身于闹市还是颠簸的夜行火车,你随时随地可以开展你的想象,你随时可以把人类历史上的道德困境和抉择放在自己的心灵里进行判断,你随时可以寄身于另一种你追求的传统中。


2021,也一起认真读书吧!



- End -


 您还可以看: 

移动阅读时代,超星读书小程序上线啦

2020,宠你!就凭这份年度阅读帐单

这些年,我们在图书馆自由阅读的故事

华附学子最爱读的艺术书籍,你不可以错过的爆款书单!

重温习近平的读书故事,这份书单党员干部请收好!

晒书单:2020,我读过的那些真书



点赞↓ 在看↓

越赞越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